财务天地

《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

  • 作  者:卢菁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0-1
  • ISBN:9787302162414页  数:214
  • 尺  寸:版  次:
  • 市场价格:28.00
  • 分  类:商业史传  >  其他图书

引言

监管和自由永远是一对矛盾。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向大家描述了美联储是如何监管美国的金融系统的,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正是美联储的鼓励自由的精神才有了美国金融系统的各种各样的创新和繁荣;但从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思索:是不是由于过度的鼓励自由和创新才导致了今天的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

编者的话

7位著名银行家和经济学家强力推荐

零距离认知华尔街的运筹操作

第一手感触留学生的奋斗轨迹

经历独特 经验珍贵

本书作者加盟和离开美联储的过程,是每位职场人士珍贵鲜活的职业规划教材。

本书是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学生的重要高端参考书

同时对于爱好金融的普通大众,也是一本轻松有趣的普及读物。

更可贵的,这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励志读物。

推荐者: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吴晓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易纲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钱颖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

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荷兰银行风险管理讲席教授张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助理主任,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项目主任魏尚进

当美联储发话时,整个世界都在倾听!!!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以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纽约联储银行工作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美联储在执行银行监督管理方面的各种细节。书中穿插了个人的所见所闻和认知感受。本书集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广大读者了解美联储系统和金融界,尤其是纽约联储和华尔街,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的理性和感性资料。读者还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个留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一个职业人士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学生的重要高端参考书。同时对于爱好金融的普通大众,也是一本轻松有趣的普及读物。更可贵的,这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励志读物。

作者介绍

卢菁,经济学博士。曾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克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后加盟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纽约投资银行分部担任过执行董事,目前为基金和银行担任专业项目顾问。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加盟美联储 
 1. 从经济学转行金融业 
 2. 从多伦多转向华尔街 
 3. 挺进纽约华尔街 
 4. 应聘纽约联储 
第二章 巴塞尔第二资本协议前奏曲 
 1. 授予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调研急先锋 
 2. 巴塞尔第一资本协议 
 3. 纽约联储在银行监管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地位 
 4. 工作过程 
 5. 告别巴塞尔项目 
第三章 花旗集团的合并评估及20世纪美国银行法的变革 
 1. 风险评估组 
 2. 花旗集团的诞生—— 天时地利人和 
 3. 纽约联储审批花旗集团的合并 
 4. 20世纪美国几大银行法及法规变迁 
 5. 基础评估过程 
第四章 银行监管的方针政策 
 1. 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2. 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和持续监管 
 3. 银行检查的目标 
 4. 风险为本的检查方法 
 5. 六大风险分类 
 6. 四大风险管理要素 
第五章 银行监管的程序步骤 
 1.认识了解银行—— 银行概况 
 2.评估银行风险—— 风险矩阵及说明 
 3.计划和安排监管活动—— 监管计划和检查项目 
 4.定义检查活动—— 范围备忘录和首日信 
 5.实施检查程序—— 检查模块 
 6.汇报结论—— 检查报告 
第六章 纽约联储监管部的结构、人事和培训 
 1.纽约联储银行监管部的组织结构 
 2. 纽约联储的激励机制 
 3. 检查员全面系统的培训 
第七章 告别美联储 
 1. 纽约联储生涯总结 
 2.CIBC跳槽机会 
 3.纽约联储最后篇章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关美联储的八大认识误点 
附录B 术语英汉对照表

预读

  第一部分 前言

  本书主要是围绕我在美联储系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The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三年半的银行监管工作经历来叙述和展开的。采用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形式,来描绘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对银行监管的性质、理念、政策和程序。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能让中国的银行界同行及各类金融监管机构,对美国最大的金融监管部门的运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有个更为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从1998年初,我开始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银行监管部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seniorbankexaminer),直至2001年中离开。三年半期间,我充当了巴塞尔第二协议的开路先锋;经手了花旗集团并购后的基础审查,并目睹了与之相伴的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金融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笼;领悟了以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券抵账、基金崩溃、公司丑闻等为代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巨大危害;参与了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了诸多美联储对银行检查员的培训项目。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感知,写出来与中国同行一起分享,希望能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一点启发、借鉴作用。

    近几年,我在纽约和北京,向中国银行界人士做过几次有关美联储的讲座,也在书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深切体会到有必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形式系统地总结出来。中国的银行界对书本手册上有关美联储的教条、细则,肯定已是耳濡目染了不少,也曾派出多批人员去美国进修、参观、学习,也一定制定了类似的方针政策,在内容细则上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就没有切身体会,在将美联储的理论与美联储的实践相联系时,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再则,中国银行界同行也同样对美联储的制度结构、人事安排、福利待遇等感兴趣。所以我也就义不容辞,投其所好,本着个人经历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穿插进我在纽约联储的所见所闻和喜怒哀乐。

    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不少,从事的行业遍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互惠基金、对冲基金、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咨询、保险、法律、会计,等等。但在美联储工作的则屈指可数,有类似我这样银行监管经历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使我更觉得责无旁贷,要将自己的经历传播给中国同行,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我希望我的叙述,可以在美联储政策上的所以然和操作上的之所以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从理性上和感性上更加全面透彻地认识美联储。

    这本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主要叙述我在纽约联储的工作项目和过程的同时,还附带介绍了我加盟和离开纽约联储的前因后果,也算是提供一个完整的有关美联储,尤其是纽约联储的图案画卷。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都是真人真事真名,都是我的亲身体验,不带矫揉造作、生编乱造。我所侧重介绍的是美联储的银行监管工作,而非我所检查的商业投资银行操作。这些商业投资银行的操作方法、程序属于保密性质的资料,受法律准则约束,我不能披露,当然在这里也没有必要涉及。本书的所有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不代表美联储的观点意见。若有任何过错,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我虽然本着全面、客观的宗旨来进行写作,但鉴于自己能力和知识面的局限,难免会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谅解。在写作过程当中,最困扰的莫过于中文写作和中文电脑输入,总觉得词不达意,速度太慢,语言词汇跟不上时代步伐。毕竟十几年没有用中文写作了。我在中文杂志上发表的介绍美联储的文章,也是麻烦编辑找人,将我写的英文原件翻译成中文。所以,如果读者觉得读起来拗口别扭,不够畅快淋漓,也敬请原谅。只要能理解所写内容,也就宽容一下表达形式吧。

    这本书的诞生,要归功于旅美华人银行家协会”的几位骨干对我长期的支持和鼓励。会长骆宁博士早在三年前,就提议我写这本书,他认定这类书籍会对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写作过程中,他还提供了诸多的建议和交流。银行家协会的孙晓云博士、杨壮博士和另一任会长刘恒中博士等,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同时,我还得到其他同行和朋友的关心和指点,如陈小悦、方星海、李祥林、林兆英、徐爱华、宣昌能、朱晓东、朱煜,等等。为我撰写书评的多位中国著名的银行家和经济学家,都是在百忙中抽空阅读我的初稿,并欣然命笔。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还同时指正了书稿中诸多失误和不妥之处,使本书更趋准确和完善。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三位复旦学友,杨爱民、朱蔚雯和赖中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冥思苦索地阅读我的前期草稿,纠正了许多术语和语言表达的偏差,为本书润色不少。在此,我也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本书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