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ial-info财务天地

安越 > 财务天地 > 比亚迪的成本管理

比亚迪的成本管理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推荐讲师:安越 发表于:2010-10-25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复苏道路上独树一帜,稳定领跑。国内汽车业也是一片欢腾,在销售一片大好的环境下,成本的高低容易被忽视。而对于汽车制造这样一个制造成本比重极高的行业,成本的高低最终决定了利润的结果。比亚迪,一个民营的汽车企业,几年之间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汽车业内人士对它的惊叹不仅是规模的急剧扩大,更在于成本控制得不可思议。

  比亚迪现在是一艘刚刚完成骨架的航空母舰——王力军

  2009年10月比亚迪坪山新建的一条流水线可以使F6上升到2.5分钟出一辆车,现在F0是2分钟一辆车,新建流水线是柔性流水线,以后M6,S6,E6应该都在这条线上,增加20万台的产能。

比亚迪惠州铁电池很有可能是自动流水线,只有几个员工是的,比亚迪应该是在实验流水线,而不是实验技术了。

    E6、F3DM在惠州有专有生产线,是共有的。

    西安工厂现在日产量1400辆左右,G3只有90辆,其他都是F3和F3R,这是极限了,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有可能增加产能。

    坪山就增加了1条柔性流水线,主要是F6和M6以及S6,2010年比亚迪汽车的产能:F3+F3R=45万,G3=10万,F0=20万,F6=12万,M6=3万,S6=2万,共90万。

    比亚迪2009年3季度的现金流高,比亚迪增加的现金流应该等于最近2个半月汽车销售额,比亚迪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基本是3个月赊账期,汽车销售收入基本是实时的,扣除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周转时间,差不多就是2个半月的时间。所以比亚迪只要规模一直在扩大,现金流就会越来越好,汽车卖得多,可以免费使用的资金也会多,比亚迪自己建造生产线、成本低,而且折旧可以达到20年,吉利和奇瑞是完全引进,折旧10年,所以比亚迪相对他们的成本要低1/3-1/2。

  2010年1季度销量上到20万辆的话,这个现金池会扩大到100个亿

    所以比亚迪的汽车销量是维持现金流的关键

    如果2010年第4季度销售能突破30万辆,现金池可以达到惊人的130亿左右,这样的话,比亚迪基本不用什么贷款的,资产负债率会直线下降。

    2009年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比亚迪经营性现金流入87.5亿,不仅满足了其投资(业务扩张)的46亿需求,且偿还了去年以前的借款23亿,现金净增加18.3亿,比亚迪现金充裕。

    IT方面没有汽车业务那么幸运,因为nokia等采购方也是3个月的付账期。

    汽车主机厂的现金流好是普遍现象,但是像比亚迪这样利润也能极速放大的不多,所以很多主机厂只能是贷款少,甚至有部分资金躺在银行,也不太敢扩产

    奇瑞也是这样,奇瑞现金流肯定也不差,但是利润不理想,而且扩产投资太大,扩产主要看利润,现金流是助推器,所以奇瑞走歪门邪道,搞造船厂,搞房地产去了,没有利润这个发动机,光有助推器,无法火箭升空,一切都是为销售,销量才是现金流的保证,为什么奇瑞不做广告?做广告那是扔钱的事情,奇瑞现在根本没什么利润来做广告,低成本是一切销售的基础,只是比亚迪做得太彻底了,简单做到极致,比亚迪是中国的Dell和山姆沃顿。

    比亚迪把自己成本低的优势发挥到了招商、售价、广告等各个方面,让对手没有任何机会,对手没有高额利润,就不可能扩产,即使手上现金流充裕,也不会继续投入汽车行业,吉利就拿现金流收购去了,奇瑞做房地产去了。

    就像以前的春兰空调,号称没有任何贷款,那时候空调销售是现金结算,原材料是赊账的,和现在汽车行业一样,没有贷款不表示利润好,奇瑞在新一轮扩产竞争中已经落马了,最快的工厂也要2011年以后才能投产,比亚迪真是超速速马拉松。

    2012年比亚迪和奇瑞的产能比是200万:80万

    奇瑞就是小富即安了,饿不死,手上大把现金,他不敢投资,因为投资了,因为没利润,现金流反而没有了,既没利润又没现金,就只能慢慢等着老化了。

    2012年后,比亚迪的铁电池、硅铁组合、太阳能和储能站上来,汽车可以单独上市。

    中国汽车行业处于产能快速扩张阶段,汽车销售模式暂时也不会变,比亚迪会趁这个时机快速上量,比亚迪汽车国内占有30%的份额是一个底线,2009年车市是1300万辆,未来还有2000万辆的潜力,基本处于2/3/4线城市以及1线城市的中低端,10年之内,这2000万辆的30%才是比亚迪真正的目标,30%是底线,50%是目标。

    王传福是刘邦的高徒,他们的家乡也是比较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高管持有股票,根本不在乎公司的待遇,高管在公司都没有特殊待遇,所以员工也很自然朴素,自然成本低,跟山姆沃顿一样,比亚迪高管是没有的,因为节约1元成本,在资本市场可以放大15倍。

    各个事业部的高管持有股票,由于是自己的企业,高管责任心强,比亚迪企业大但是凝聚力强。

    比亚迪只是选择了汽车行业,产业链够长,比亚迪成为行业黑洞,比亚迪的产业链就像INTEL公司CPU上的批处理链……,很复杂,但是效率惊人…。

    比亚迪超速度马拉松___拿得起技术,抓得到市场,压得下成本,这是比亚迪的刚性实力。

    听说比亚迪有一个3年工资倍增计划,估计要开始实行新的人力政策了,比亚迪逐渐从平民企业上升到精英企业,上海大众流水线非正式员工才2000多块一个月,比亚迪流水线员工薪酬1800左右,比亚迪在民工比较多的企业里面,收入算中高水平了。

    抽水储能电站初期投资成本是4000元/千瓦,建设时间为10年,与比亚迪储能电站相比可能要长3-4年时间,这样投资成本就上升15%左右,成本就是4600元;在使用的20年里,抽水蓄能效率是70%,储能电站效率是90%,后面一块成本优势还要结合时间价值来计算。

    比亚迪储能站的报价是7000元/千瓦。

    技术只是一个条件,占公司成功的5%,其余的是社会发展趋势、成本、管理、人性。

    最简陋的火车可以跑最赢豪华的马车,即使马车的成本比火车贵10倍。

    以IT为例,好技术不一定能成功,还需要市场,如果你的技术超过美国,基本上是没有市场。

    F3的是技术曲线和成本曲线的最佳切点,从工业工程的数学模型看,基本上有2:8规律,我们的社会也是基本符合2:8规律,王总也说过:“我们不会为了1%的技术而增加100%的成本”。

    单一的技术和成本都不难,吉利不是也可以仿制造劳斯莱斯,关键是复合能力,复合相对于单一维度的难度是陡然几何上升,跟数学中的积分一样,一次积分简单,但是二次积分是陡然几何上升。

    寻找方案很难,要实现方案也很难,因为需要人来实现,但是人性又是最难把握的,但是王总就把握得很好,这需要克服人性弱点。

    比亚迪不是很简单的不是一维的技术的成功,是多维度几何难度的成功。

    1900年以来,华人世界中基本上只有王安电脑公司可以跟比亚迪比较,当然我是指王安公司上升期,由于王安没有克服人性弱点,导致公司失败,比尔.盖茨刚出道时最佩服的是王安公司和DEC公司,王安是哈佛的天才,也是技术天才,最后成为流星。

    比亚迪就是靠人工加治具来降低成本的,而且比亚迪有自己的设备开发部门,车间里面大部分的设备都是自己开发的,外面买要几十万,而自己做就只需几万块,而且设备可以不断改进,反应速度相当块,更不会因为一些设备的调试而受制与设备供应商,明眼人一算就很清楚,估计这种做法在国内都很少见,很多企业的设备都是进口或是买现成的,很少自己研发,而比亚迪的工程制造能力是相当强的,手机事业部是给NOKIA、MOTO、SUMSUNG做代工的,有很高的品质水平!

    2009年是电动车、太阳能电池和储能站的新能源的元年,巴菲特不可能在新能源元年就把比亚迪股票卖掉,中美能源和比亚迪在储能站合作,在俄勒冈州的子公司PacifiCorp最近建起了一座足有10个40英尺集装箱大小的建筑,用来储存比亚迪的电池,一个40英寸集装箱能装200KW(0.8MWH)电池,10个就是2MW(8MWH)储能电站,规模也不是太大,试验性质。

    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的比亚迪长沙工厂,目前正在紧张建设当中,总装、焊装等厂房已经开挖,2010年将完成一期工程,并实现比亚迪电动客车的投产下线。据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建好之后,将承担年产5000台B6、B9纯电动大巴和10000台底盘的产能任务。

    比亚迪现在是一艘刚刚完成骨架的航空母舰,健壮、完美,2011年12月大约基本完工,那时比亚迪真正扬帆出海的时候。

    比亚迪近期的计划:

    1、2010年1月商洛100MW太阳能电池投产

    2、2010年1月25号,E6正式下线

    3、2010年3月,比亚迪交付30台E6给北京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文中或封面图片来自授权原作者及互联网。为非商业用途使用。
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安越(微信:yuexianghui03)。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安越所有。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上海安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021-58362000
15801919100(公开课24h服务)
15801990967(内训24h服务)
15801990967(管理咨询24h服务)

BD@EasyFinance.com.cn

客户反馈Feedback

了解更多Subscribe

微信二维码

关注安越官方微信

CopyRight © 安越咨询 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01842网站备案深耕欧美管理会计理念,聚焦中国企业实践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