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推荐讲师:安越 发表于:2012-11-26
在一本有关财富启蒙的图书里,我看到一个古老的印度故事,国王与象棋国手下棋输了,国手要求在第一个棋格中放上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上两粒,第三格放上四粒,即按复利增长的方式放满整个棋格。国王原以为顶多用一袋麦子就可以打发这个棋手,而结果却发现,即使把全国生产的麦子拿来也不足以支付。按照这个故事中讲到的复利计算,如果每年使得自己的资本增值20%,开始投入1万元,10年之后是6.2万,20年后是38.3万,40年后是1470万……100年后是828亿元!读到这里我两眼发直,太刺激了。
可是很快我又清醒过来,复利的神奇需要条件,在现实中依照复利发财可能无异于做梦。比如有三个容易被投资者忽略的问题:首先是你的本金有多少?本金太少缺乏谈复利的意义。其次是到哪里去找没有风险的每年都能达到10%收益的投资产品?再者你是否可以投入精力在众多投资品种中分析选择以便收益率始终能超过10%?
好了,让咱们转入本期话题,审视一下我们的理财规划。之前我们说过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长期投资计划,那么如果你有详细的财务规划,是不是就算告别了那些所谓心血来潮的投资者呢?让我们看看个人财务规划中会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漏洞。
01 错误理解自己的财务现状
在国内,专门聘请理财顾问为自己做财务规划的人很少,即使有专门的理财顾问,也未必会对他全盘托出自己的“小金库”,因此很多个人财务规划都是仿照媒体或其他渠道公开的资料参照制定。一份周密的财务规划是建立在财务现状分析之上的。财务现状简要而言是指一个人的收入、支出情况。个体巨大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人的财务状况不可能100%相同,因此没有一个现成或者标准的理财计划适合特定一类人。
比如说,A类人每个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费用支出,此外还能将固定比例的一部分工资存入银行;B类人由于职业关系,收入来源波动性很大,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也很高;C类人经济来源没有保障,而支出数额相对固定;D类人从上一辈处继承了大量财富……这些人的财务规划是不可能类似的。所以参照别人的规划来为自己理财,有点像盲人摸象,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收益的。
02 模糊了“可以承受”和“愿意承受”两个概念
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可以承受”和“愿意承受”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承受”是指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测算,个人投资者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承担的损失的程度。“愿意承受”就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测算了,主要和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部分投资者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例如急于快速致富,或者过分担心自己原先积累的财富出现损失,而过分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急于致富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可能会过分倾向于股票、垃圾债券这类高风险的证券,一旦市场情况不利,将遭受其难以承担的损失;过于保守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可能过分倾向于低风险的固定收益证券,在资本市场高速发展时,将丧失资产快速增值的机会,且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大额支出计划和退休计划。
03 收益越高越好
“在今年底保证30%的收益,总资产突破百万。”类似痴人梦语的收益预期不是玩笑,很多人在2007年股市向好时都有过类似的豪言壮语。“我要求的投资收益是多少?理财计划所能达到的投资收益是多少?”这是所有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理财计划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希望达到的收益率和能够达到的收益率是有区别的。
很多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希望找到一个提供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但当问及收益率目标时,又很少有人能提供确切的数字,都回答越高越好。这就是收益和风险偏好严重脱节的例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几乎不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
投资者在确定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后,将在市场中寻找基于该风险程度的金融工具。如果我们假设该金融工具的价格基本合理,基本反映其风险程度,那么该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将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预期收益和理财计划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基本原则很简单:高风险,高收益。如果您觉得理财计划所能达到的收益率符合您的风险偏好,那就请您忘却诸如“越高越好”一类的想法。
04 投资期限有多长
投资期限的长短对理财计划包含的资产流动性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一名70岁的老人会选择期限为20年而且不能提前终止的理财计划。理财计划的投资期限和未来预计的支出项目有很大关系。
例如如果积攒未来的子女教育费用,由于子女教育费用数额比较大,在较短的期限内很难一次性积累完全,而且肯定要列入支出项目,因此对理财计划的流动性要求不严格,但对定期、定量将一部分资金留存作为教育费用的要求就比较严格。又例如需要随时购买房屋的中青年白领人士,由于购买房屋的时间地点不确定,因此理财计划的期限不能太长,流动性必须好,以便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大额支出要求。
再比如即将退休的投资者,每个月需要一定金额的固定收入满足日常支出,而且随时准备应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该类投资者的理财计划期限可以比较长,但是流动性也一定要好,而且每个月能够提供固定金额的收入。
05 借钱给别人投资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把钱借给熟人或朋友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做个顺水人情。听上去不错,殊不知,这类投资隐藏的漏洞最大。因为是熟人,很多该用书面固定下来的投资条件就不会很正式,一旦面临亏损,无法及时收回本金,此外还有无法即时获得一手信息,投资亏盈没有凭证等等问题。
有一朋友出钱投资老同学的生意,谁料想风华正茂的同学驾车途中遭遇不幸,同学的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幼小,朋友只得帮着变卖机器、清退厂房,投入的本金连一半都没拿到,一笔糊涂账算得他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到现在还有几个工人追着说欠他们几年工资和奖金。总之,借钱给熟人投资面临巨大风险,如果是帮朋友忙,索性借钱给他们好了,只要写清借条和附加条件即可,别去想收益的事。
06 “买什么”比“买多少”更重要
在财务规划中,保险会占有一定比例。买多了,会影响现金流;买少了,达不到保全资产减少风险的功效。有人买了几十万的寿险,以为额度足够万事无忧,谁知遭遇车祸腰椎受损,当初投保的几十万寿险只保身故不保残疾,无法获得保险赔偿。
保险为何在关键时候“失灵”了呢?这是因为在进行保险规划时,忽略了“全面保障”的概念,致使保险计划存在“漏洞”。因此,在选择保险时,“买什么”比“买多少”更重要。但要把保障人身最基本的三大类风险—身故、意外伤害和疾病都配置齐全,又会影响投资者的现金流。
成熟的投资者会评估自身职业、健康情况等要素,排查高风险因素,购置相对少的险种,对自己的财产和人身进行最大的保障。
07 对自己的财务太放手
要想财富积累上有好的效果,不花点时间是不行的。有了良好的预期,以及周密的财务规划,还需要的就是花费时间和精力了。
有人做过统计,美国百万富翁们平均每周大约有44到45小时花在挣钱而不是消费上,而他或者他的妻子每周要花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计算财富累计、或者制订财富计划的,在富翁中占到接近2/3;而没有做过详细的财富计划的人,大多是富二代或者意外致富者。
因此,不要以为做了财务规划,就可以躺下睡大觉,还是需要多花点功夫,关心自己的财务状况,关注投资项目,收集更多投资信息,财富是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08 赚买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
除了足够关心自己的财务,还要有正确的理财心态。在投资者中,那种只相信“拿到手里的钱才是钱”的现金崇拜者是少数,大部分都正在进行着某项投资以保证自己财富的有效增长。但也有不少刚刚挣得“第一桶金”的投资者急于“钱生钱”,本想以中长期投资为主,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却一心想赚快钱,最终陷于“把投资当投机”的流沙之中。他们不仅花了更多的精力折腾,而且实际赚到的也未必多,最重要的是把投资心态弄坏掉了。
投资的价值就是复利的魔力,理财专家不断地告诉我们:投资需要耐心。投机教父科斯•托兰尼说得好:只有一无所有或者特别有钱的人才有本钱投机,其他人还是脚踏实地吧!
09 没有一劳永逸的规划
有了财务规划,只是迈出了投资理财的第一步。要知道,此时适合你的投资计划,彼时未必适合。
比如,当你是个孤家寡人时你所做出的那些投资决定,换到你拖家带口时的情景里就未必适合;当你收入高时你会更容易盲目乐观,对以后收入的期望值也会估计过高,可是一旦你的收入开始缩水,这时你的理财计划就需要进行调整了。此外,当你处在财富积累上升期的时候,也很容易高估以后的现金获得状况,一旦收益降低,原来的消费支出计划就会很严重地威胁到你的财富。
经济周期很难进行预测,人的一生会有数不清的变化,如果不加留意,吊在一个一劳永逸的投资计划上等着财富自己增值,无异于守株待兔。
10 对某项事物支出过多
是的,理财最重要的是积累财富,不管你有怎样的财务规划,量入为出甚至是节俭都是有必要的。收入明明属于普通白领阶层,却每年都要买一个价值不菲的包包,或者看到商场打折就买块贵重的手表,去趟香港就疯狂购物以为捡了便宜,这肯定是有损财富积累的。
如果遇到财务危机,恐怕买的一大堆东西都派不上用场,就算你收藏的东西有一定价值,送到典当行低价出售时恐怕折价也会相当的低。对某一项事物偏爱就容易不知不觉为此支出过多。即使并非大手笔的花销,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所以,当你面对财务规划心中大展宏图之际,需要低头审视你的账单,是否每项支出都是合理而必需的。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文中或封面图片来自授权原作者及互联网。为非商业用途使用。
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安越(微信:yuexianghui03)。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最终解释权归安越所有。
上海安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021-58362000
15801919100(公开课24h服务)
15801990967(内训24h服务)
15801990967(管理咨询24h服务)
关注安越官方微信
CopyRight © 安越咨询 版权所有 沪ICP备 05001842深耕欧美管理会计理念,聚焦中国企业实践十五年